成年人社交,要么委屈别人要么委屈自己?
某种程度上讲,人和人之间相处,初遇时的“预判”非常关键。一般认识新朋友时互相对视几秒钟,心里就有大概的“底儿”了。
这种完全第一视角的交友方式,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但在当下年轻人世界里也具有普遍性。以至于大家在看节目或者看待艺人时,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这种主观情绪。
就拿杨天真和虞书欣来说吧,阿杠在得知她俩要一起参加《拜托了冰箱》轰趴季时,第一反应是:她俩居然是好朋友?她俩怎么会成为朋友呢???
毕竟在大众印象墙上,这俩人前者是雷厉风行的知名经纪人,后者是以“小作精”著称的耿直女爱豆,怎么看俩人之间都有壁...
结果看了节目,阿杠被疯狂打脸,杨天真和虞书欣俩人竟然是“好姐妹贴贴”那一款。
杨天真在节目里说,她和虞书欣最开始是因为飞行嘉宾和学员的身份相识的,在虞书欣出道的综艺里,作为娱乐圈前辈的杨天真给尚且是新人的虞书欣解惑了很多难题,俩人的友谊就这么奇妙的展开了。
真实不做作的杨天真和虞书欣,就算时隔许久未见也不会有尴尬,特别有小姐妹间互相吐槽又彼此关心的感觉。
比如杨天真刚和冰箱家族见面时,分享了自己的新书《把自己当回事》,本意是想分享沟通之道,结果还没等她开启“鸡汤模式”,虞书欣就吐槽说“这些都是大道理”
再比如虽然都是买东西只看外观、很少考虑实用性的“颜值党”,杨天真想分享的是“红配绿”的家装风格,虞书欣考虑的却是她的择偶标准,“那你选另一半呢?是看颜值吗?”。
笑死,这神转折的灵魂拷问,是我等观众脑回路可以跟得上的吗!
她们会互相cue对方,分享在轰趴馆里的所见所得。还会因为都是装备党,交换自己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甚至在聆听他人说话时,还呈现出了依偎相靠的蜜汁CP感…
内娱知名经纪人和话题女明星,在这一季《拜托了冰箱》里分分钟办起了姐妹茶话会。
更有趣的是,两位小姐妹在灵魂相互契合的同时,也保留住了自己的性格特色。
就拿与人相处这件事儿来说,杨天真是典型的“悦己”型社交。
杨天真是个做事非常有条理、按部就班的人,对于工作和假期她都要安排妥当。就算是给自己放了三个月长假,她也会安排好乌镇戏剧节和阿姆斯特丹的纪录片影展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安排这些行程就像赶通告一样,一场戏接着一场戏。
这种无缝衔接式的度假,很大程度意味着,当同行的人和自己的安排产生冲突的时候,杨天真会首先选择遵循自己。
何老师在节目中问她,如果对方是像父母、恩师这样不能拒绝的人,她会怎么办,杨天真回答说“父母也是可以拒绝的人”。
她在和妈妈出去旅行时,因为自己曾经打卡过某个景点,于是给妈妈报了个一日游的团,让妈妈单独行动,这样既满足了妈妈对景点的好奇,又没有委屈自己去重复的地方。
跟朋友吃饭也是一样的,如果杨天真在餐厅选择上和朋友意见相左,自己又有比较强烈的意愿,那么她会一个人去自己喜欢的餐厅,让朋友们去吃他们喜欢的餐厅。
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和喜好,不隐藏自己真正的爱好和需求,永远从本心出发,这是件很难的事,也是典型的悦己式社交。
但与杨天真不同的是,偏爱热闹的虞书欣是何老师口中的“照顾型人格”。她把照顾别人的感受当作第一位顺位,会优先考虑朋友的感受,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更偏向于照顾人的角色。
假设面对某个工作机会,虞书欣觉得朋友比自己更适合这份工作,就会推荐朋友尝试,如果对方选中了,自己会更开心。
在杨天真说和朋友出去吃饭自己会独自前往喜欢的餐厅的时候,虞书欣也是一脸大写的不解。面对这种问题,她会放弃自己的选择,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与大家一起集体行动。
相比杨天真的“悦己”,虞书欣这种处处为朋友着想,对自己的诉求没那么坚持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悦他”式社交。
不过虞书欣的“悦他”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讨好他人而费尽心力,而是清楚的面对自我后,做出的选择,她能从这种“悦他”的过程中体会到社交快乐。
其实从俩人在《拜托了冰箱》轰趴季的各种表现,也能看到“悦己”和“悦他”两种不同社交方式下,处理问题、处理关系的差异。
杨天真的通讯录是完全流动的,删除、拉黑、再恢复对她来说是常态,虞书欣则完全相反,她会很在意被拉黑的人会不会生气,甚至会不会在网上曝光自己。
就连两人在节目里戏精上身假装厨师被催菜,反应都截然不同,杨天真当面回怼一副不容置疑的大姐大模样,虞书欣会第一时间说抱歉,端着果盘哄哄对方…
杨天真的“悦己”和虞书欣的“悦他”,虽然是由性格差异产生的不同选择,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让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这两种社交方式本无对错也不存在对立属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
体验至上的王嘉尔,乐意于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他愿意调动感官去亲近所有能触及到的生活;
独立清醒、有江湖地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杨天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有说“不”的权利;
年轻柔软、初出茅庐的虞书欣,一路走到今天得到了很多喜爱,她的“悦他”型社交方式是自我选择,更是偶像的自我修养…
放在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性格,成全了大家在社交场合当中的不同选择。
朋友邀约和自己的安排有冲突要不要去?父母的意愿与自己的理想截然不同要不要听?上司的布置跟自己的规划有悖要不要调?
这些问题看似好像是“ 悦己”和“悦他”的选择差异,其实不过是在“把自己当回事儿”和“把别人当回事儿”当中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姿态。
在社交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最终选择的是既不能委屈自己,也不会忽视他人。
从这一点上看,《拜托了冰箱》轰趴季借着冰箱家族和杨天真、虞书欣的谈话,以小见大的切入到了嘉宾们不同的社交理念,并由此,带给观众更多关于青年人的社交思考。
我们不必为了谋求社交的简洁有效,为了让自己显得容易相处,从而丢失了一部分真诚和自我。如果所有的社交为的只是结果,从不问出发的源头,是否遵从于本心,那无论选择怎样的社交方式都是无效社交。
讨论某个话题或者说探究生活本身,其实一直是《拜托了冰箱》轰趴季通过节目想要表达的。
原来大家都说《拜托了冰箱》是“最强下饭综艺”,给了很多人快乐、很多人生指引,在分享厨艺这方面也给了许多人加持,于是在这一季改版时觉得节目变了。
可有一说一,《拜托了冰箱》轰趴季虽然在这一季的展现形式上有了变化,但无论是制作组亦或是参与其中的艺人,还是原来那个愿意听取观众意见、真诚邀请观众一起讨论生活的节目。
尤其是在形式突破、找到舒服的节奏后,节目与观众的隔空交流变得越来越透彻。
每一期节目都会有新朋旧友来到轰趴馆,每一期的轰趴馆也为他们量身定做了新的主题与陈设,在这样双向奔赴且放松的环境下,很多话题很多讨论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我们一起畅聊过购物经历,分享过踩雷单品,从而倡导理性购物;分析过择友标准,吐槽过朋友糗事,共同治愈快乐;谈及“孤独”话题时,聊到了性格外向却又社恐的特殊人群,向他们抛出了“敞开自己”的橄榄枝…
阿杠一直觉得,《拜托了冰箱》作为一档优质且成熟的节目,能够一直吸引观众忠实追更,靠的不仅仅是美味的治愈和明星生活大揭秘,而是与观众以朋友般的姿态,讨论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拜托了冰箱》轰趴季开播至今,虽然前几期节目不断遭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制作团队也肉眼可见的把节目的创新尺度逐渐合理化。
从最新的第五期节目来看,《拜托了冰箱》在坚守节目宗旨、节目内核的基础上,找到了改版的分寸感,将轰趴式社交的趣味和特色融入进节目中。
自省和探索,是整个节目组一直在做的事情。而新一季的这种改变,就是为了更好地陪伴观众。
《拜托了冰箱》不再把观众拉进艺人或者嘉宾的生活轨迹里,而是寻求一种陪伴的心灵在场。
如果说前几季是通过分享冰箱的模式,告诉观众艺人有在好好生活,那么这一季就是换了一种冰箱的呈现方式,更关注饮食之外的更广义上的生活维度。
对未来充满兴趣,鼓励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档致力于让观众感受到快乐享受生活的节目,未来又会抛出怎样的讨论,引领观众思考一些怎样的话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郭麒麟录歌被舒淇“玩坏”,2次完美发挥没录上,他临场反应大赞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