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的时代即将结束,娱乐市场正在自我矫正
央视在去年2月就披露过明星账号“流量造假”的问题。实际上,艺人在微博数据上造假,早就是各方面心照不宣的伎俩。现在很多明星的主页,几乎每个人微博的粉丝都是几千万,转发量都以百万、千万计。
除了明星之外,甚至很多所谓的导演也在微博买流量,买粉丝。据了解,导演李俊成就曾经由于大量购买微博粉丝,并雇佣水军自夸而被网友举报。那么,为什么这些面子工程会大肆出现?甚至不仅仅是明星,连导演、编剧都开始“流量造假”?
从表面看,明星需要流量加持。一夜成名,放在过去还是传奇,放在今天已是平常。娱乐圈的红男绿女如“过江之鲫”,各领风骚三五年,人人都想尽办法最快跃身一线。而人气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影响力数据了。而一些明星也沉溺在流量堆砌的海市蜃楼里难以自拔。但在旁人看来,这就是自欺欺人的自嗨。
而娱乐圈幕后人员的流量造假,一方面可以增加曝光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忽悠投资人投资,但强行拔高自己的后果,不仅会导致最后烂片成堆,还会投资人血本无归,败坏娱乐行业风气。因此不论是明星还是幕后,通过流量造假而达成商业目的的行为一定是不可取的。
这么多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鲜有佳作,显然与“唯流量”的风气不无关系。到头来,真正郁闷的是更多的“吃瓜群众”。我们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并不高:歌手起码有唱功,演员起码有演技,导演起码要有能力。可这一度成了奢望,一些流量明星唱歌狂跑调、台词靠配音、画面纯“抠图”,观众都替他尴尬。要说粉丝们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可广大普通观众凭啥要遭这份罪?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流量明星已经慢慢开始尝到失宠的滋味。相关部门对天价片酬等动真格,新闻媒体频频曝光数据造假丑闻,关键是市场已经作出了选择。“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渐渐失灵,即便“大IP+流量演员+老戏骨”等“组合拳”也耍不动了。就拿《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电影的大卖来说,一来归功于良心制作,二来受益于同行的衬托,受够了烂片的观众不无“报复性”消费的心理。
假数据再抢眼也真不了,业务能力欠佳的明星和导演,再好看也不过绣花枕头。市场固然有盲目性,但终归会慢慢自我矫正。
上一篇:中国移动咪咕成“上学习强国,看春晚”全程互动合作伙伴
下一篇:商业化脚步加速,起诉自家选手的RNG战队再难有“人情味”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